琉璃瓦(尤其是釉面琉璃瓦)质地脆硬、釉层易损,存储时需重点防止碰撞、挤压、振动导致的破损(如缺角、裂纹、釉面脱落)。琉璃瓦厂家通常从存储场地规划、堆叠方式、防护措施、管理规范四个维度制定完整方案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存储场地的基础防护
场地选择与硬化处理
仓库或存储区需平整、坚实,避免地面沉降(防止堆叠的瓦垛倾斜倒塌),优先选择混凝土硬化地面(抗压强度≥C20),并在地面铺设缓冲垫层(如3-5cm厚的橡胶板、木板或稻草垫),减少瓦体与地面的硬性接触,缓冲轻微振动。
远离交通要道、重型机械作业区(如叉车频繁经过的通道旁),避免地面共振或车辆碰撞导致瓦垛晃动;仓库内禁止堆放其他重物(如钢材、石材),防止意外坠落砸损瓦片。
环境控制
避免露天存储(长期淋雨、暴晒会导致瓦体热胀冷缩加剧,釉层开裂),需在封闭仓库或棚内存储,且仓库需通风干燥(相对湿度≤60%),防止瓦体吸水后在低温环境下冻融破损(尤其陶胎琉璃瓦)。
仓库内设置独立区域存放琉璃瓦,用围栏或挡板分隔,严禁无关人员穿行或堆放杂物,降低碰撞风险。
二、科学堆叠:分散压力,避免挤压
分类堆叠,按规格分组
按瓦片类型(如板瓦、筒瓦、脊瓦、吻兽等)和尺寸(如10×20cm、15×30cm)分开堆叠,避免不同规格瓦片混堆导致受力不均(如小瓦被大瓦挤压变形)。
同一规格的瓦片堆叠前,先筛选出运输过程中已轻微破损的“残片”,单独存放(避免残片尖角硌坏完好瓦片)。
堆叠高度与层间缓冲
普通板瓦/筒瓦:堆叠高度≤1.2米(约15-20层),每层数量≤20片(视单瓦重量而定),防止上层压力过大导致底层瓦片断裂。
异形瓦(如脊瓦、雕花瓦):因造型不规则(如带翘角、弧度),堆叠高度≤0.8米(约8-10层),且每层需用弧形托架或定制泡沫垫支撑,避免翘角部位悬空受力。
层间防护:每层瓦片之间铺垫软质隔离材料(如厚纸板、稻草帘、EPE珍珠棉),厚度≥5mm,缓冲层间摩擦和压力,尤其保护釉面不被划伤。
堆叠方式:稳定重心,避免倾斜
平面瓦(如板瓦):采用“平放错缝堆叠”,即每层瓦片错开排列(类似砖墙砌筑),降低重心偏移风险;禁止直立斜靠(易倾倒)。
筒瓦(弧形瓦):使用U型槽架(木质或塑料)分层放置,确保瓦体弧度与槽架贴合,避免滚动或挤压。
大型构件(如吻兽、正脊):单独用木箱或定制泡沫盒包装,内部填充缓冲材料(如碎纸、气泡膜),直立或侧卧放置(根据重心设计),底部用木架固定。
三、防护措施:物理隔离与缓冲
包装防护
出厂前,单片或多片(通常3-5片)琉璃瓦用防潮纸或编织袋包裹,外层套硬质纸板箱(箱内边角用泡沫角加固),防止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相互碰撞。
长期存储(超过3个月)的瓦片,外层覆盖防雨布(透气型,避免内部受潮),并在布面标注“易碎品”“请勿重压”警示标识。
防振动与碰撞
存储区地面铺设橡胶减震垫(厚度≥10mm),减少叉车、人员走动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瓦垛。
瓦垛之间预留≥50cm通道,避免搬运其他物品时碰撞;通道两侧设置防撞柱(如木质立柱),保护瓦垛边缘。
搬运规范
禁止直接拖拽瓦片(会导致边缘磨损或断裂),需用双手平托或专用托盘叉车(带软质铲板)搬运,单次搬运数量不超过10片(大型瓦≤3片)。
堆叠时轻拿轻放,避免“扔放”“砸放”,尤其注意釉面朝下时需缓慢放置,防止底部硬物硌破。
四、管理规范:定期检查与维护
存储环境监测
仓库内禁止温度骤变(如靠近热源或冷风出口),避免琉璃瓦因热胀冷缩产生裂纹(釉层与胎体膨胀系数不同,温差过大会导致釉面开裂)。
潮湿地区(湿度>70%)配备除湿机,每月检查瓦垛底部是否返潮,发现隔离垫潮湿需及时更换,防止瓦体吸水后强度下降。
定期巡检与调整
每周检查瓦垛是否倾斜(用水平仪测垂直度,偏差≤3°),层间隔离材料是否移位,发现松动及时整理。
每月抽查底层和中层瓦片,查看是否有隐性裂纹(可用手电筒侧照瓦面,观察是否有光线渗透),破损瓦片及时移除,避免连锁挤压。
先进先出,减少存储周期
按生产批次和入库时间分类标识,优先出库存储时间长的瓦片,减少长期堆叠导致的压力疲劳(尤其底层瓦片)。